明崇祯九年,也就是清朝崇德元年,公元1636年,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称帝,宣布将国号由“后金”改为“清”,并建立了全新的宗室爵位体系。从此,和硕亲王成为清朝宗室中的最高爵位,这一制度一直保持到清朝末年,未曾有大变动。即使是在雍正年间2023国内配资平台排行,被戏称为“常务副皇帝”的十三爷允祥,他的爵位依然是正式的和硕怡亲王,没有跳脱这一等级体系。
不过这里特别提到“正常情况”,这意味着历史上也存在例外。在清朝建立初期及临近灭亡的时期,曾经出现过比和硕亲王更高的特殊称号,但这类封号极其罕见,整个清朝历史中仅有五位宗室成员获得过如此殊荣。
其中,代善的地位尤为特殊。努尔哈赤的正室夫人哈哈纳扎青一生只生育了两个儿子,长子褚英,次子代善。努尔哈赤立长子褚英为储君,委以国政重任,但褚英因与朝中重臣及兄弟关系紧张,且疑似与明朝暗通款曲,最终被“四贝勒”和“五大臣”联合揭发废黜,囚禁而死。之后,努尔哈赤转而立代善为储君。
展开剩余87%代善为人英勇,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,屡建奇功,获得了“古英巴图鲁”(勇士)的称号,并成为萨尔浒大战的主功臣之一。然而,代善在私人生活上却多有失检,曾爆发私通继母的大丑闻。努尔哈赤虽痛心,但出于对儿子的宠爱和体谅,找借口宽容了代善,仅废除大福晋,却未撤销代善的储君身份。努尔哈赤解释说,按照女真习俗,代善被许诺在他去世后可以收继婚,这次只是提早照顾继室,无罪。
不久后,代善与自己的儿子产生矛盾,且在继室怂恿下,对原配之子严苛对待,这令努尔哈赤深感失望。努尔哈赤童年时曾被继母赶出家门,生活困苦,因此对代善这个失母的孩子特别关照。经历一系列波折后,努尔哈赤最终认定代善不适合担当储君,废除了他的储君资格。
不过代善依然是后金最尊贵的大贝勒,掌管正红旗,与三位弟弟合称“四大贝勒”。努尔哈赤去世后,并未立新储君,而是让四大贝勒共理朝政,新汗由他们协商选出。虽然代善有实力争夺大汗之位,但在儿子的劝说下,他认清自己已失民心,选择支持八弟皇太极顺利登基。皇太极继位后,对代善虽有所防范,却始终给予尊重。在礼制尚未完善时,皇太极曾亲自向代善拜年,甚至行三拜九叩大礼,以示敬重。
作为新任大汗,皇太极为了加强集权,逐渐削弱四大贝勒中的阿敏和莽古尔泰,先后去世或入狱,子孙被逐出宗籍。代善则以年事已高为由,逐步淡出朝堂,不再与皇太极争权。崇德元年,皇太极改国号为清,正式称帝,制定了新的爵位体系,明确和硕亲王为最高等级。但皇太极赐予代善的封号却是“和硕兄礼亲王”,特别在“兄”字上着墨,彰显代善身份超凡,位列诸亲王之上。
皇太极驾崩极为突然,没有指定继承人,长子豪格和弟弟多尔衮争夺皇位,八旗陷入内乱边缘。此时,早已隐退的代善拄着拐杖出面调停,为确保皇位顺利传承,甚至亲手杀死怂恿多尔衮夺位的儿子和孙子。代善在顺治年间依然权势显赫,朝中无人敢于向他跪拜。
顺治五年,代善去世,享年六十六岁,是努尔哈赤诸子中最长寿者。他去世后,由其七子满达海继承亲王爵位,但封号简化为普通的“和硕礼亲王”,不再享有代善那般特殊的尊崇。尽管如此,礼亲王依旧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,位列亲王之首,登朝时名列前茅。可见,代善作为被废储君中的佼佼者,结局可谓相当不错。
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,母亲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福晋阿巴亥。多尔衮自幼体弱多病,三兄弟中地位最弱。努尔哈赤去世后,阿巴亥被逼殉葬,多尔衮与同母兄阿济格获封十五个牛录,隶属镶白旗,然而阿济格为旗主,多尔衮并未担任该职。弟弟多铎更获三十个牛录,且为正白旗旗主。
皇太极扶持小贝勒以制衡大贝勒,且三兄弟掌控两白旗,一旦联手,将威胁皇太极统治。多尔衮作为最弱的兄弟,正合适成为皇太极拉拢和挑拨的对象。借助皇太极支持,多尔衮迅速取代阿济格成为镶白旗旗主,成长为皇太极最重用的亲王。
皇太极驾崩后,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皇位,局势紧张。两黄旗威胁若不立皇太极子嗣,将血溅当场,逼迫王爷们做决定。多尔衮机智发现,两黄旗只要求立皇太极儿子,未明确支持豪格,遂联手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,提议立六岁皇子福临为帝,并共享摄政权,济尔哈朗位列多尔衮之前。两人合谋,福临顺利登基,多尔衮成为摄政王。
次年,多尔衮力排众议,亲率大军攻下山海关,击败敌军,助清朝定都北京,声望大振。随后,多尔衮任命同母兄阿济格和弟弟多铎,先后击败李自成和南明势力,为清朝统一立下汗马功劳,同时通过圈地满足八旗利益,权势达到巅峰,实为清朝事实统治者。
顺治四、五年间,清朝发生三大要事:一是多尔衮以王府过于奢华为由罢免济尔哈朗辅政职务,提拔弟弟多铎为辅政叔王,兄弟独揽朝政;二是皇太极长子豪格战胜张自忠归来后,被多尔衮陷害入狱,不久病死,清除潜在威胁;三是礼亲王代善去世,宗室中再无能制衡多尔衮的强者。
代善去世后,多尔衮获得“皇父摄政王”尊号,是清朝史上最高、最骄横的封号,连皇帝都要称其“爹”。此时多尔衮若谋权称帝,几乎唾手可得。
然而,多尔衮巅峰时期仅维持数月,大同叛乱爆发,反清势力席卷半个北方。多尔衮派出七位王爷围攻大同,自己则首次亲征。但战事紧张之际,京城传来同母弟多铎死于天花的噩耗。失去最强支持的多尔衮不得不提拔年少宗室。内忧外患使多尔衮身心俱疲,次年重病中仍出猎,最终因坠马身亡。他那“皇父摄政王”的称号也成为清朝绝唱,后世虽有皇帝亲爹当摄政王,却无如此尊荣。
多铎为多尔衮同母弟,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嫡幼子。努尔哈赤去世时,后金尚存“幼子守灶”传统,13岁的多铎继承最多牛录和财产,成为正白旗旗主。皇太极重用他,封为和硕豫亲王,入关后连战连捷,击败李自成主力,消灭南明弘光政权。顺治皇帝与多尔衮特意将其封号加字,改为“和硕德豫亲王”,彰显其超凡地位。
多尔衮夺权后,于顺治四年以济尔哈朗王府奢侈僭越为由,罢免其辅政职务,提拔弟弟多铎为辅政叔王。“叔”字体现天子尊敬。从此,兄弟俩几乎独揽朝政。然而不到两年,多铎病逝,其子仅继承普通亲王封号。
此前提到努尔哈赤侄儿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,在顺治帝即位初期曾与多尔衮共同摄政。多尔衮入关后实权在握,济尔哈朗虽保留“信义辅政叔王”名号,却实质上受制于多尔衮。数年后,济尔哈朗被多尔衮以王府僭越为由罢职,恢复为普通郑亲王。经历沉寂后,三年后多尔衮坠马身亡。阿济格试图继任摄政,济尔哈朗及时支持顺治帝,协助囚禁阿济格。
顺治帝年幼,朝中多位功臣相继去世,只有济尔哈朗能够掌权。经验丰富的他并不贪恋权力,主动宣布结束摄政,令顺治亲政。其后,济尔哈朗助顺治清算多尔衮势力,获封“叔和硕郑亲王”,此“叔”字为顺治帝亲赐,显示皇恩。济尔哈朗成为清初铁帽子王中少有善终者。
济尔哈朗去世后,清朝进入相对稳定时期,爵位制度逐渐规范,超过百年间无类似特殊封号出现,最高宗室封号均为亲王。直到清末,又出现一位摄政王。光绪三十四年,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继驾崩,年幼的溥仪被指定为继承皇位,慈禧意图由侄女隆裕垂帘听政,生父载沣被任命摄政王。
载沣身份地位甚至超过多尔衮,理论上更有资格称为“皇父摄政王”,但他选择了简朴的“摄政王”称号。在接下来三年中,载沣掌控朝政,直到被袁世凯逼迫退位。此后不久,清朝灭亡。
综观清朝历史,绝大多数时间宗室最高爵位皆为和硕亲王。仅在朝代初建或末期动荡时,因宗室成员地位特殊,或皇帝年幼,出现了带“兄”“叔”等尊崇字样的特殊亲王封号,以及两位摄政王。历史上仅有五人获此殊荣,其中四人活跃于清初,一人为清末。由此可见,一个王朝的开端与终结往往是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。你觉得2023国内配资平台排行,这样的分析合适吗?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在线配资炒股平台网_在线配资炒股开户_在线配资炒股交易观点